阿勒泰地区试用稻蟹共养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探索高寒地盐碱化土地改造利用观察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实习记者 王景鸿
“蟹”逅金秋,大漠渔乡稻香飘。10月21日,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乌伦古湖畔,福海县的4000余亩盐碱地水稻收割即将结束。又是一年好“丰”景。稻花香里,一只只活力旺盛的“稻田蟹”诉说着高寒地区盐碱地里的新鲜事。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纬度较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近年来,当地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的水稻种植基地,通过探索盐碱化土地改造,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稻蟹共养,突破了新疆北部高寒地区盐碱地大面积水稻种植的难题,形成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精细化、一体化格局。
活力在希望的田野上迸发。
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航拍图。
探索一:高寒地区盐碱地也能种水稻?
说起种植水稻的地方,大家总会想起“江南水乡”。但在祖国西北角的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已经连续多年产出了优质的有机水稻。
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
福海县位于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之间的河谷平原区,水资源条件好,有“大漠渔乡”之称,全年无霜期只有140多天,以前没有过大面积种植水稻的历史。而黑龙江省是中国水稻主产区之一,五常大米闻名于世,福海县积温等条件与黑龙江省接近。
2019年,得益于黑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前方指挥部的牵线搭桥,黑龙江红兴隆农垦喜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在福海县成立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和日照长的光照资源,种植优质水稻。
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银岭有着十几年种植水稻的经验,是水稻种植的“行家”。但要说在新疆种水稻,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为了种好水稻,刘银岭在福海县进行考察调研,在阿尔达乡考察时,听到最多的是:土地碱性大、容易板结、不透水,农作物容易烂根。
本是让人头疼的种植环境,刘银岭却有了“金点子”——这里有充足的水、土地和日照,如果采用“稻蟹共养、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那么种植水稻大可一试。
“阿尔达乡土地高盐碱、不透水,以前经常面临作物绝收的困境。而稻蟹共养立体生态农业模式,既可以借助螃蟹喜动的天性帮助水稻松土,螃蟹的排泄物又成了稻田的最好养料,这种‘以蟹养稻、以稻促蟹’的方式,能打破低产盐碱地限制。”刘银岭说。
2020年,在阿尔达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0亩水稻试种成功,稻田里套养的扣蟹和水稻一起获得了丰收。刘银岭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在水稻田旁边挖设捕蟹框,以待螃蟹捕捞后收割水稻。
探索二:“一水两用”打开“一地多收”新路子
10月19日,福海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稻浪翻滚,满目金黄。围田而建的蟹沟里,“稻田蟹”悠闲自在,演绎出了一幅稻蟹共生的和谐景象。
趁着天气晴好,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福华在稻田里忙个不停,他把一笼又一笼的“稻田蟹”捞起放入箱中,转运到岸上,按照大小个头分开,再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捆扎包装。
“我手里这个小螃蟹,人们叫它扣蟹,每年6月前后,我们将蟹苗放入稻田中,一年之后就长成了这样的扣蟹,再过一年会长成大螃蟹,就可以销往市场了。”赵福华说。
水稻和螃蟹搭配是种植户眼中的“双赢”。“你看,这些小家伙在田中跑来跑去,正好可以为水稻松土,同时它们的排泄物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稻蟹综合种养全程不施化肥,这也保证了大米的绿色品质。”赵福华说。
稻田四周,一圈白色的“塑料围墙”很是醒目。“这片都是蟹稻田,塑料光滑,能防止螃蟹逃窜。”赵福华说,“从插完秧开始,蟹苗就撒到了稻田里,草籽、微生物都是螃蟹的天然饵料。”
“今年我们首次在黄花沟种植了2700亩水稻,目前正在紧张收割中,虽然还未收割完,但有机稻米已被订购一空。同时,我们还在每亩地投放了500克蟹苗,实施混养,预计可产扣蟹100-150公斤。”赵福华说,“盐碱地里种水稻不是件容易事。经过多年实验,我们发现稻田最低水位不能低于8厘米,这样能保持稻田里淡水充足、减轻盐碱化程度,还能维持水稻和虾蟹的正常生长。今年是我们在黄花沟的第一次试养,虽然有很多意外情况,但现在看来种植情况很好,扣蟹的长势也比预计的好,一年生的扣蟹重量可达10克左右。”
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赵福华说:“现在每公斤扣蟹能卖30-50元,每公斤大米能卖20元,真正实现了‘一田两用’,丰产又增收。”
丰收的稻米,全部被运送到福海县福家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厂。在这里,地产稻米全程采用自动化加工控制体系,通过简单加工即可磨出生态大米,鲜米圆润丝滑、晶莹剔透,口感润、软、弹、滑、香。
赵福华说:“我们的稻米都是绿色有机,采用订单式生产,主要销往乌鲁木齐市的大型超市和一些电商,高端产品已成功推上了一线城市星级酒店的餐桌。经过几年探索,‘福家稻’大米的品质得到了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名气越叫越响。”
水稻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将成熟的扣蟹装袋售卖。
探索三:“改土增粮 改种适地”实现盐碱地“生态+经济”双赢
除了增加收益外,让昔日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成为丰收良田,更是“稻蟹共养”带给大漠戈壁的“良法”。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治盐碱,先要过水源关。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当地治理盐碱地的突破口。
福海县素有“准噶尔明珠”“塞北渔乡”的美誉,水丰鱼香,前景广阔,拥有全国十大内陆淡水湖之一的乌伦古湖,境内有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两大河流,天然水域面积170余万亩。
“当初选择在阿尔达乡种水稻,就是因为盐碱地附近多有淡水资源。我们通过稻田整治、修建进排水渠,构建起沟渠(鱼、泥鳅)—稻田(蟹)—水稻的复合种养降盐排碱的生态循环系统,助力科学高效修复盐碱地土壤肥力。”刘银岭说,“盐碱地能实现稻蟹共养,第一个原因是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对轻中度盐碱具有较强耐受能力。第二个原因是通过淡水循环灌溉,对耕层土壤具有洗盐压盐的作用,从而改善了土壤环境。第三个原因是这群小螃蟹,它们从幼苗到成蟹要经过6—8次脱壳,脱下的壳与每年秋收后的秸秆是天然的有机肥料,留在田中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在福海县黄花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基地水稻田里,运用“稻蟹共养”模式养殖的扣蟹。
今年是阿尔达乡用稻蟹共养模式种植水稻的第四年。“这四年来,我们不断改进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再加上盐碱地的逐年改善,亩均产量逐年递增。”刘银岭说。
自2020年开始,福海县不断摸索盐碱地种植技术,以“公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水稻+螃蟹”综合生态种植,让原本泛着白碱的土壤变回了黑灰色,在有效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
改良好的轻度盐碱耕地适合种什么?“中度盐碱地种稻米、高粱等耐盐碱作物,或者发展稻蟹综合种养;改良好的轻度盐碱地种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刘银岭说。
除改土增粮外,福海县还积极探索改种适地,打造盐碱地水稻“种业芯片”。今年,福海县除种植龙阳16、龙阳11和稻花香2号三个常规品种水稻外,还有新疆农业科学院种植的10个实验品种,将有效提高水稻单产产量,实现良种、良法相互配套,真正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效。
如今,从最初的尝鲜到今年的扩大规模量产,再到明年准备在吉木乃县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稻蟹立体种养模式探索出了改造盐碱化土地的新路子,提高了耕地收益,将原有的“低产田”变成了“米粮川”,进而辐射带动福海县乃至阿勒泰地区水稻综合种养基地建设。
“我们把盐碱地作为重要耕地资源,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改良,土壤盐碱化程度总体呈现减轻趋势。我们将持续挖掘阿勒泰地区盐碱地潜力,宜粮则粮、宜渔则渔,探寻发展特色产业,在盐碱地上种下新希望。”阿勒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钟昀平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已不再是南方长江流域独有的画面。
评论
探索创新尤需担当作为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实习记者 王景鸿
秋收工作接近尾声。今年,福海县4000余亩盐碱地水稻、螃蟹的丰收,彰显了阿勒泰地区打造绿色生态大健康水稻种植基地的显著成效,更为我们探索新疆北部高寒地区盐碱地改造利用提供了宝贵启示。
盐碱地探索改造利用,横亘在决策者面前的阻碍如同万重山:土地平整、进排水渠修建以及田塘连接工程投入大、改造收益周期长怎么办?品种选育不确定性高怎么办?产品推广变现怎么实现?善于钻研的“新农人”抱着既要有顶住压力的勇气,也要有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决心,最终蹚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思路一变天地宽,盐碱地变成“米粮川”。四年来,福海县坚持“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双向发力,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稻蟹共养,建成稻米生产线,创建“福家稻”有机稻米品牌。事实证明,谋划发展要因地制宜,只有善于转变思路、主动作为,才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良性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是一条“敢想、敢当、敢为”的开拓进取之路,是一条“不等、不靠、不要”的艰苦创业之路。
采访中,有人感慨:“曾经百无一用的盐碱地、苦咸水,竟然也能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水稻和螃蟹的神奇结合带来启示:深入挖掘当地资源,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就能化劣为优、培优增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面向更广阔天地、更具潜力空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事业。前沿实践、未知领域,意味着没有既成路径,也没有前人经验,只能靠探索、靠创新。中国这么大,各个地方具体情况不同,在大局中使命任务也有差异,探索创新的方式方法、积累的经验都有可能不同。
阿勒泰要更加出彩,不仅要勇立潮头、观潮弄潮,更要取经问道、实现超越。有人疑虑,阿勒泰地处内陆,有创新发展前景吗?先进地区的模式好学吗?其实,阿勒泰从不缺乏创新精神,阿勒泰人也从不畏惧变革。
我们地处祖国西北之北,在巍峨挺拔、绵延千里的阿尔泰山脚下。及至冬日,天地一片苍茫。在漫长的岁月里,世居于此的人们多以放牧为生。曾经,长达半年的雪季让我们与世隔绝、饱受苦寒。
一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点醒了我们。雪是自然赠予的发展禀赋。于是,我们开山通路、架线联网,在莽莽雪野中寻觅高质量发展新机遇,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中国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金山有了“新金矿”,农牧民群众的“猫冬”变成“忙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牧场,迈向祖辈未曾抵达甚至不敢想象的远方。
不仅如此,我们还充分认识自己虽处在祖国最西北,却是亚欧大陆最中心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口岸经济,通过位于地区之东的塔克什肯口岸进口焦煤,通过位于地区西大门的吉木乃口岸出口汽车,“小买卖”彰显着“黄金通道”的蓬勃发展,从西北一隅到辐射全球,阿勒泰做到了“东进”惠中华、“西出”汇天下。
当前,阿勒泰正站在新的起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阿勒泰新篇章。我们唯有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才能更好取长补短、更快抢占先机。唯有勇于善于向各地各行各业顶端学习,以最新标准、最高水平倒逼自身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从现有资源找出路,探寻发展“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