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谈铸牢 | 李林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木乃实践新篇章凝心聚力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吉木乃实践新篇章凝心聚力
吉木乃县委书记 李林飞
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地委扩大会议统筹谋划部署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发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动员令”。吉木乃县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强化主线意识、把牢主线定位、聚焦主线发力,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感恩奋进中筑牢政治忠诚、勇挑担当之责、不负使命重任。
一、坚持“三个引领”,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做到在政治上坚定维护主线、思想上时刻树牢主线、实践中有效推进主线。坚持主线引领,紧紧围绕、毫不偏离主线,全力推动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着力在“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为上深耕细作,增强“五个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坚持宣传引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成创新宣传的不竭动力,增强宣传阐释的工作效力,激发全民参与的实践活力,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五观”,凝聚起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坚持组织引领,持续在深化政治引领力、提升工作驾驭力、增强发展惠及力、汇集强大凝聚力、强化问题破解力、激发队伍战斗力等方面发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坚持“三个强化”,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强化依法治县,坚持把依法治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进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保持依法严打高压态势不动摇,在维护政治安全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强化依法治理,稳步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支持宗教界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宗教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进一步营造国大于教、国法大于教规、教民首先是公民的社会氛围和普遍认知。强化依法化解,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严密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坚持“三个发力”,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更多从政治上看发展、抓发展,紧贴民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共富”上发力、“共建”上聚力、“共享”上用力。紧盯产业发力,推进图谱“导航”、链主“领航”、链长“护航”、招商“续航”、园区“聚航”,逐步壮大绿色矿山、清洁能源、大农业、大旅游和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促进“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落地经济”发展。紧盯项目发力,统筹数量与质量、引资与引智、签约与落地的关系,积极谋划一批补链、延链、强链、拓链项目,一揽子谋划、一体化推进,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紧盯民生发力,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大“十大民生行动”落实力度,大力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实现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更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性变化。
四、坚持“三个润心”,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使各族群众明辨是非、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坚持精神润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汇聚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团结之力、奋斗之力。坚持文化润心,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通天洞遗址、萨尔吾楞村红色教育基地中蕴藏的中华文化,让“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成为吉木乃人最深沉的精神基因、最闪亮的人文底色。坚持教育润心,持续推进“筑基”工程,全面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办好思政课堂,引导广大青少年铸牢中国心、中华魂。推动国通语教育从“听说读写”向理解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拓展,做到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
五、坚持“三个融合”,着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的丰富内涵,有形有感有效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互嵌融合,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发展产业“聚集人”、高质量均等化公共服务“留住人”、多民族大融居“团结人”,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的嵌入。坚持团结融合,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广泛开展创建微行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在共学共事、共同生产经营、共同生活交往中增进感情。坚持交流融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创作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文旅产品。持续深化军民融合、兵地文明共建,高质量推进边境“四个共同”长廊建设。促进援疆交融,让两地各族群众越走越近、越走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