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时评丨城市治理,也要跑好“马拉松”
代立
一场轰轰烈烈的马拉松,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1.4万跑友的激情参与,是沿途市民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是城市温情被点燃释放,更多的是从中看到城市服务的精准到位、井然有序。
一个大城市办一个大型赛事,并非易事,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勇气,更是城市治理的能力。乌鲁木齐没有把“全市区路线”赛事变成“全城堵”,反而办成了“全城热”“全城欢”,办成了热血沸腾、同频共振的合奏组曲,办成了展示城市良性互动的美好景观。在这一过程中,全体市民有更多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机会,能更好享受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成果,又有了一个爱上所在城市、为所在城市自豪的理由。
跑好马拉松,要有身体“底子”,城市治理亦然。“赛事+”,基于“城市全景赛道”设计,是对城市“底子”的全方位展示,也是城市成长的过程性见证。举办大型赛事、商贸会展、演唱会等,既检验城市承载力,更检验城市融合力。城市既要承载多维压力,承载人们对服务细节的“放大看”;更要在不断焕新的城市基建、开放包容的城市基调、环环相扣的城市服务中用好“加法”,让城市服务加成“链”、城市温度加倍“暖”、城市形象加成“美”、城市“底子”越加越强,把宜居宜业之地打造成吸引八方宾朋的“磁场”。
跑好马拉松,要有“持续耐力”,城市治理亦然。根据赛事特点,马拉松比赛需要“量力而行”和“坚持不懈”的适配。同理,城市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半途而废,不能超前透支,也不能抱残守缺。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作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之一,促进城市制度韧性的再优化、空间韧性的再提升、技术韧性的再进化、社会韧性的再培育,使城市具备相应的“免疫力”“自愈力”与“进化力”。有了这股子韧劲,城市治理,就能“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能形成“点—线—环—面”耦合的韧性骨架,就能找准定位、精细管理、协同用力,让城市发展更有后劲、更有前景。
此次马拉松比赛,最后一位跑者,六旬选手马朝霞坚持完成全程,她身后的保障车稳稳跟进,不急不催,不离不弃。这是令人放心的“背后”力量。城市治理,也是一场充满这种力量的马拉松,需要以张弛有度的节奏推动发展,以精准服务支撑治理细节,在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能感受到治理之美、治理之力、治理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