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就要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杨宇辰 博士研究生 杨莉平
新疆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到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再到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无一不彰显着新疆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新征程上,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让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就要始终高举党的文化旗帜不动摇,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有效路径,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聚焦高效能运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作为重要支点,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引领、注入强大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充分挖掘运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新疆的民族团结之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山川河流之美等多重美学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通过有效挖掘开发文化资源内核、精神,赋予各类产品文化活力、文化形态,为传统的消费场景、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动能,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统筹考虑,协同推进,重视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和协调机制,着力推进不同区域间优势资源的互补,实现跨区域联动和文旅资源集群效应。通过文化和经济的结构性互嵌,打破区域、行业、业态之间的障碍,不断提高文旅各要素集成利用和配置转化效率,提升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动公共文化空间的高品位发展。
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就要积极引导资本、技术、市场力量释放文化生产力,降低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创新服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提升新疆文化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在拓展场馆功能、延伸服务空间、创新服务方式、推动数字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文化设施得到妥善管理和有效利用。
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推动文化资源的转化,以文强基、以文兴业、以文赋能,不断提升发展动能和发展品质。
聚力高质量供给,实现产业动态升级
高质量文化供给,既求量更求质,既要高效率更要可持续。不仅体现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上,也体现在“文化+”的赋能效应、推进文化产业动态升级和发展上。
要依托新疆丰厚的文化资源,立足区域文化特色进行项目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凸显标志性文化符号,进一步擦亮新疆“歌舞之乡”“美食之乡”“瓜果之乡”名片。同时,大力创作、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作品,创建自主品牌,鼓励蕴含文化精华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将新疆特色文化融入轻工业、手工业产品设计中,并探索在生产设计方面进行国际化运营,形成创新性发展优势。
要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创新、提升和带动能力,推进文化产业与贸易、科技、农业、教育、体育及新型城镇化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空间。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重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新业态,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集群。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特色旅游、非遗旅游及文博旅游项目,创新“数字+文化+旅游”“农业+文化+旅游”“时尚+文化+旅游”等文化服务模式,不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形成声势、形成影响,实现新疆文旅和艺术发展的双赢效果,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让传统产业结构因活跃的文化因子介入而焕发新机、动态升级,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维度上彰显“文化+”带来的综合效益。
彰显文化力量,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文化能够激发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攻坚精神,促进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要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承担起维护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责任,以文化的力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为各族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颇有感触的榜样事迹、百姓故事,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创新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实施策略等,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文化水平、精神境界,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筑社会发展所需之深厚价值根基。
通过在文化维度上探索“知民情”“应民意”“聚民心”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和力量凝聚作用,筑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文化根基,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问题,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