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边政策的当代启示
□马大正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实施边疆治理。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治理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边疆政策的正确与否,治边思想能否符合时代潮流,边疆治理的成败得失,不仅直接影响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而且对于作为整体的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发展也产生重大影响。
边疆政策的基本任务是守住一条线(边界线)、管好一片地(边疆地区),实际上包含着物与人两个要素。可以说,边疆治理是一项针对人和物综合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边疆政策最重要内容之一即是处理民族关系,惟有调动边疆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各族群众打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推进统一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良性发展。
以史为鉴,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研究历史必须面对现实,研究中国边疆史以及边疆治理和治边政策时同样要面对现实。当前中国边疆面临的现实是什么?简言之,一是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二是稳定面临严峻挑战。从此意义上来看,中国古代治边政策以下六点启示值得思考。
第一,“宁失千军,不丢寸土”古训的现实意义。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地区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边疆稳定关系到国家稳定大局。边疆和中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宁失千军,不丢寸土”这个古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从边疆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在国家的总体治理中,对边疆地区应给予更多的重视,更多的政策上倾斜。
第二,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广义的边疆治理,包含管理和开发两个方面,开发即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是保证边疆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历代有作为的中央政府,如汉、唐、清在治理边疆时均注意到这一点,并取得了成效。但封建王朝毕竟有极大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如清政府在边疆地区重稳定、轻发展,致使边疆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这也是历史事实。
第三,中央政府的权威是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边疆治理要依靠实力,或者说是综合国力。实力既包括有形的军事力量,也不可轻视无形的中央政府的权威。中央权威包含两层含义:有形的,就是政权的统治系统;无形的,就是权威本身的文化、思想的号召力、凝聚力,唐太宗被各族共推为“天可汗”可视为一例。从中国历史上看,边疆地区发生动乱,往往是在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下降之时。中央政府权威很高,统治就有效,边疆地区即使有乱,也难成气候,影响不了全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必须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必须要强化中央对边疆的管控力。
第四,认真总结历代边疆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因俗而治等等,都有可供借鉴的成分,值得后人在创新的基础上予以认真总结和发扬。
第五,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应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主题,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上多做些事。千秋历史铸成的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是统一国家的基石,要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入人心,成为各族人民的行动准则。
第六,边吏是否善政关系到边政是否得当。无数历史事例告诉人们,应变过度会使事态人为扩大,而过缓消极,本想息事宁人,往往适得其反。在中国古代,边疆的事情,有时候瞬息万变,牵一发动全身,这对于从事边疆治理的人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为国家清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