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丨马军:张家庄村的“兵支书”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刚立强
时值初冬,走进阜康市城关镇张家庄村,只见一栋栋居民楼整洁雅致,一条条巷道平坦笔直,巷道旁、绿地上,各种树木也换上了浓艳的盛装,赤红、金黄交织成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让整个村庄熠熠生辉。村民们说,村子能有今天的新面貌,多亏了村里的“兵支书”——马军。
阜康市城关镇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军(左)到村民家里走访。刚立强 摄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
城关镇地处阜康市城郊,在全镇22个村里,紧邻市区的张家庄村过去几乎没有什么太亮眼的地方。那时,有点门路的人都想往外走。
2003年底,怀揣着“优秀士兵”荣誉证书,马军返回家乡成为了一名“的哥”,每年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
乡村振兴,需要担当作为的人。2014年10月的一天,阜康市城关镇党委书记找马军谈话:“回村上吧,张家庄村正在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发展的机遇来了!”一番言语,热烈而充满期待。
2015年初,马军当选为张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时值村里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推进,涉及拆迁补偿等事项,各种困难层出不穷。对此,马军从村民的角度多考虑,尽量和村民“想到一块儿去”,使项目建设得以平稳有序推进。
2016年的春天,在张家庄村的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明都绿园住宅小区首批住宅楼如期交工,206户村民喜迁新居。
凭着对工作的投入和对家乡的热爱,马军获得了党组织和村民们更广泛的信任。2018年8月,马军全票当选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此后,马军按照“一好双强”标准,吸纳农村经营能人、种养能手、优秀年轻党员等加入到村“两委”班子,使村“两委”班子强起来,带领村民谋发展。
培育产业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从破旧的平房搬进了崭新的楼房,村民的住房改善了。产业发展怎么落子?马军把目光投向了明都绿园住宅小区项目配套建设的1号商业楼。
这套总面积近5600平方米的商业楼,当时市值近3000万元,而当时村集体账户上还有一笔征地款。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按照“留资产不留资金”的原则,将这栋商业楼购置下来,建成了商业综合楼对外出租。
有了楼不等于有了钱,如果租不出去,每年光暖气费村里还要倒贴4万多元,招商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要务。
阜康市城关镇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军(右)走访村里商业楼经营户。刚立强 摄
参考邻近县市商业楼的招商运营管理模式,再结合本村实际,马军组织村“两委”、党员和村民代表反复商讨,拿出了张家庄村商业楼招商优惠措施。马军鼓励村民在商业楼开店创业,却不许自己的亲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此经营。“干部不与民争利,不做不清不楚的事。”马军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公开招标承包、对外出租或投资入股等形式,到2019年,张家庄村明都绿园1号商业楼共引进商家13户,当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由此,张家庄村发展城郊型服务业有了好的载体,壮大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坚实的根基。
不仅如此。目前,位于张家庄村的阜港绿园1号商业楼也在加紧建设,将于明年交工。马军说,这栋商业楼将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发动周边村联合运营,争取将其打造成一处特色鲜明、人气旺盛的商业楼,让更多村民在此兴业增收。
这几年,马军带领村“两委”着力构建城郊型经济产业链条,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张家庄村一步步爬坡过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23年,全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
关注民生 解锁幸福密码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家庭就有了希望。张家庄村村民赫静对此深有体会。
“如果不是马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忙,我根本坚持不到现在。”赫静说。几年前,赫静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母亲患尿毒症十多年,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在马军的协调下,赫静进入驻村工作队派驻单位——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阜康市供电公司工作,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让这个家庭有了一个稳定的经济支柱。
张家庄村是城郊村,外出务工者居多。几乎每周,马军都会在村微信群里发布最新的用工信息。外出办事或是与朋友聚会,他打听最多的也是招工的消息。
就业需要一技之长,张家庄村采取“村民点菜、工作队配菜,专家上菜”的方式,举办政策、技能、科技、法律、健康等专题培训,把“农民夜校”办到村民家门口、延伸到村庄巷道。这几年村里先后转移劳动力200余人,实现了每家农户都有人就业的目标。
这几年,张家庄村党支部以“双联双领双评一服务”活动为切入点,结对帮扶30名困难群众,在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上下功夫。
尽管整村实施了棚户区改造,但张家庄村还有7户居住偏远的村民没有搬进楼房。住在平房的他们使用燃煤取暖,拉煤不易,烧煤也不安全,马军始终放心不下。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这7户村民用上了电采暖。村民张红感动地说:“虽然我们住得比较偏远,可张书记时时挂念着我们呢!”
冬日的暖阳映照着天山脚下的这座村庄,张家庄村在阳光下升腾着向前向上的力量。